秀钟纵谈

秀钟纵谈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秀钟纵谈 > 正文

白重恩:用经济学框架思考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

来源: 日期:2023-09-08作者: 浏览量:

编者按:在秀钟书院开学典礼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发表了致辞。他指出,经济学思维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相连,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方面。他希望同学们掌握经济学与工程学、管理学的宽厚基础知识,并鼓励同学们用所学知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代表秀钟书院的共建学院之一——经管学院发言,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经管学院要参加秀钟书院的建设以及我们在秀钟书院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特别重要的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跟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相关的部分,可能是影响未来40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我国向全世界宣布了我们的“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这一目标下,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处于相对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的能源需求的增速比发达国家大很多。另外,我们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特别依赖于煤炭,所以在时间相对较短、需求增加相对较快,同时能源结构又是碳排放强度比较大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对我们的挑战尤其大。

碳中和目标不是个人和企业自发追求的,气候变化是需要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他们要付出成本,而解决问题的好处是全球共享的,在经济学中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叫做具有“外部性”。具有外部性的问题尤其需要在制度上设计好,要让所有的人愿意为全球的共同福利作出贡献,而制度设计是经济学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每个国家都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全球也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好经济学,能对经济学的思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于我们考虑未来工作怎么做,对于我们设计未来的制度都非常重要。

除了制度设计,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来源是经济活动,如果不能动员经济活动中的每个主体主动地创新,去开发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碳中和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除了有制度设计以外,我们还要思考怎么把科技和商业更好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同一个人既开发技术也能去做企业,能够把他的技术用于造福人类未来的绿色事业。我们需要培养既懂绿色技术也懂管理的人才来帮助我们实现绿色生产。

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作出贡献。

经济学应该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政治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框架之一,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同学都要学会怎么样用经济学的框架来思考不同层面的经济、社会和治理的问题。

在全球层面,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全球治理良好的设计,才能让全球都为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要实现全球的良治,就需要我们对各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更清楚的界定,因为每个国家都希望其他国家减排,而自己坐收果实,这就是全球治理的问题之一。为了促进大家承担这样的责任,我们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合理的机制来推动它。比如说欧盟在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这对于引导其他国家减排确实有作用,但是这样的调节机制忽视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共同但是有区分的责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排放了几百年,而新兴国家的历史排放比较少,而且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大家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共同而有区分的原则,但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没有充分考虑有区分的责任。那么,怎么在全球的治理中更好地体现这样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就有责任提出我们自己的方案,而这个方案需要我们对技术有了解、对经济学有了解、对管理学有了解,还要对国际政治有了解。

在国家层面,治理也是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个体不一定会积极减排,为了引导人们减排,我们就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可以是行政手段,也可以是市场手段。经济学现在有一个新的分支叫市场设计,我们要考虑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考虑技术可能性、制度可能性,考虑怎么设计一个市场的框架,让人人都有动力来积极减排。为了支持这样的市场结构,我们还要考虑怎么核算各个企业的排放,怎么设计一个金融体制,让大家不仅是在行为上积极地减排,而且当他们做减排时还能得到金融的支持。我们需要基础设施,而怎么给基础设施提供投资、提供资源,甚至定价,这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各国或全球可能很快就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披露的标准,每个企业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披露自己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怎么激励人们的创新,怎么帮助企业更好地做长远的规划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碳中和是要到2060年。所以在国家治理层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都需要我们了解在治理体系中每个人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来实现国家的目标、全球的目标。

在企业层面,企业要制定好战略,要有新的用能管理,生产管理和用能管理相统筹,等等。企业怎样才有动力跟科技工作者合作,把科技成果用到企业的实践中去,这也很重要。

在个人层面,我们要增强全民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意识。这就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励人们积极参与。

以上是很多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希望在座的未来的引领者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和个人绿色转型的责任,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